舌尖上的春
2022/8/29 来源:不详春笋遇上腌笃鲜
文丨浅笑安然
图丨静静
春雨飘落,蛰伏在地下的春笋,在雨水的滋润下破土而出。它们噌噌噌地长到二三十厘米高时,就可以上餐桌了。我从菜市场买回几个春笋,做成了春笋腌笃鲜,端一碗给母亲,她喝了几口汤,吃了片春笋,点头说:“老味道,好吃!”看着母亲脸上舒展的皱纹,我的记忆飞回了少年时代。那天,我跟表舅去挖春笋。表舅动作熟练地挖出四五个,看我跃跃欲试的样子,他就把铄头递给我,让我在离春笋远一点儿的地方挖,挖到一定深度,再斜着朝春笋方向挖,看到笋的根后,把根切断,拎起笋即可。
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累得气喘吁吁,在表舅的帮助下,总算挖出了一个。挖笋确实不容易。十几个春笋被带回了家,为的是在春天里喝到一款叫“春笋腌笃鲜”的汤。腌代表咸肉,鲜代表鲜肉类,如:排骨、蹄髈、鸡块等,笃就是用小火煨炖。母亲忙碌起来,她剥去春笋的外壳,将笋切厚片焯水捞出,咸肉洗净切厚片,和排骨一起入锅熬煮,加入黄酒和姜片。肉煮一会儿后,该春笋入场了,它们在咕嘟嘟的气泡中相遇,你碰碰我,我推推你,“嬉戏”了两三个小时。
春笋吸附了肉的肥腻,也将自身的精华融入汤中,起锅时不加任何佐料,只加盐,香气四溢。母亲将汤一碗碗盛出,家里七八口人围坐在桌边大快朵颐。汤是浓白的,嘬一口慢慢咽下,鲜美可口,一下子俘虏了胃暖了心,肉烂而不柴,再嚼一口笋,脆嫩清香,春的气息就在嘴边蔓延。这碗汤,让我记住了春的味道,记住了母亲的味道。春食枸杞芽
文丨谷矿强
图丨汪天钊
最近上火,恹恹的没什么胃口。妻子熬了白米粥,炒了蒜薹肉丝。我嫌荤菜油腻,便只喝白米粥,喝了两口,又觉得寡淡。“对了,昨天回老家,咱妈给了我一盒腌枸杞芽儿,配粥最好。”妻子从冰箱里取出一个塑料盒。翠绿的碎叶,滴几滴陈醋、香油,拌匀,菜色素净,入口清爽,确是绝佳的配粥小菜。小时候,村子里沟边儿、地头到处是野生的枸杞树,像藤蔓,又像荆棘,茎上生有小刺,扎手。
村南铁路护坡上枸杞树尤其多,冬季干枯凌乱,开春后慢慢返青,到了夏秋,茂密葱郁,枝条上结出颗颗玛瑙般的红果子,红润晶亮,诱人得很。有一天晚上,母亲做了面疙瘩汤,蒸了油卷儿,端出一盘绿莹莹的像切碎的萝卜缨一样的菜。我尝了一口,有点儿咸,问母亲:“妈,这是什么呀?”“狗剔牙。”到了初中,我才知道“狗剔牙”不过是母亲把“枸杞芽儿”念转了音。后来读《红楼梦》,看到宝钗和探春要吃“油盐炒枸杞芽儿”,才知道枸杞芽儿原本就是一道菜。油盐炒枸杞芽儿我没吃过,但母亲的做法与另一道红楼美食——椒油莼齑酱相似:
新采摘的枸杞芽儿,洗净,焯水,沥干,切碎,装入大玻璃罐子,放盐和五香粉腌渍,吃时放醋、香油和辣椒油拌匀。如今,母亲虽然年纪大了,但每年都要到野外采摘枸杞芽儿,腌好后,分送给儿女和亲戚。
山里食椿芽
文丨李建军
图丨李卫超
谷雨前后,白云山的雨水渐渐丰润起来。椿芽在谷雨时节里疯长,一天一个样子,每次上山,都会满载而归。
回到家中,烧一锅水,待水沸时,丢入椿芽,焯水出锅,捞入山泉水中浸泡一夜,然后攥成小团,凉拌清炒,香气袭人。这个时节,到白云山农家做客,主人会首选香椿招待你。把香椿切碎,打入三四个鸡蛋,放一小撮盐,搅拌均匀,炒一盘香椿鸡蛋;
另一盘准是香椿拌豆腐,香油都不用淋。一凉一热上桌,凉菜一清二白,热菜黄绿相间,煞是鲜艳夺目,满屋香气扑鼻。酒过三巡,压轴的“好戏”也该登场了。主人变戏法似的,含笑端出香椿果子,一种把香椿与面糊裹在一起油炸的食品,焦脆香甜,特别好吃。吃了香椿果子,客人才会满意地抹抹唇,打着饱嗝而归。临出门时,还不忘高喊一声:“香椿芽留好,过几天我带好酒过来。”主人立刻听出弦外之音:“送你一把香椿拿回家,让媳妇娃子尝尝鲜!”两人推让着,客气着,最后客人还是收下了主人的美意。每当春来到,白云山当地人不仅用香椿招待客人,还有走亲串户送香椿的习俗,椿和春谐音,代表吉祥和祝福。送人香椿一把,手留余香,回味悠长。
作者简介
○浅笑安然原名陆屹,江苏常熟市人,文化程度高中,下乡当过知青,返城后在企业当过工人,后来从事企业思政工作。退休后,喜欢阅读、写作和书法。一些作品曾发表在《洛阳晚报》“百姓写手”和“三彩风”版。图为作者(左)与母亲在一起。
作者简介
○谷矿强洛阳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国纪检监察报》《河南日报》《洛阳日报》《洛阳晚报》《牡丹》。
作者简介
○李建军河北邯郸人,在嵩县铜河村经营农家乐,乐山乐水,乐于用文字表达美丽的人生。
THEEND
洛浦听风
编辑:赵怡
审核:张亚武
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以上作品版权归洛阳日报社享有,除法律许可之外,未经洛阳日报社授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使用。
洛阳日报社所属媒体使用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洛阳日报社联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