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蒜薹大王,卖出2000万元的财

2022/10/8 来源:不详

三月风暖,位于绵阳市安州区河清镇的近万亩蒜薹迎来丰收。未来一个月内,将有吨蒜薹从河清镇的田间走上市场,预计实现收入万元。

出人意料的是,撬动这千万级市场的背后“操盘手”竟是位95后小伙子。作为新农人,他的经营门道是如何走出来的?藏着怎样的生意经?

跟上他的脚步,我们一起去田间走一走、探一探。

王德东正给蒜薹洒水。

销售有妙招,蒜薹卖得好

走进河清镇同心村,放眼望去,绿油油的田间,成熟的蒜薹根根垂下头来。数名村民正猫着腰在田里采摘蒜薹。一捆捆青绿的蒜薹像小山一样堆在田垄间......

“收蒜薹喔,收蒜薹喔!”三轮车、皮卡车等穿梭田间,将村民采摘好的蒜薹运到了同心村广场。广场上,称重、交易、冲洗、整理、装箱、装车,几十名工人忙得不亦乐乎。

村民采摘好的蒜薹交给王德东。

“陈叔,您今天收到的蒜薹,全部给我留着哈!又有外地买主来电话了,需求量大。”

眼前这个身穿白色卫衣、深色下装,皮肤略显黝黑的小伙,便是王德东。他一手接听电话,一手将崭新的钞票递给身边卖蒜薹的老农,挂电话时不忘提醒一句:“赵大爷,钱揣好了喔。”

虽忙得满头大汗、声音嘶哑,但王德东依旧干劲十足。他告诉记者,“蒜薹收购价一天一个样,绵阳这边昨天7.8元一斤,今天5.5元一斤,比起什邡、彭州等地价格高出1元多,在全国同期收购价中也排在前头。”

相较传统的蒜薹交易市场,安州的蒜薹是如何搅动市场的?王德东聊起了自己的商业经。

扎成捆等待装车运走的蒜薹。

河清镇素有种植大蒜的传统,在未“搭钩”全国各地蒜薹批发商之前,当地的蒜薹需要运到彭州、什邡等地交易,因运输保鲜条件不够,导致当地的蒜薹比彭州的蒜薹每斤低1元钱。

以前,外地的经销商不知河清镇有大片蒜薹种植基地,不会驱车前往河清镇直接收购;而村民们无固定的销售渠道,自发寻找市场的行为,既劳心费力,又毫无保障。倘若赶上市场行情差的年份,大伙儿苦心种出来的蒜薹低价仍难以找到销路,只能丢在田间沤肥。

王德东记忆犹新,年首次种植蒜薹的他就遭遇了销售难。“既然没有买主上门,那只有自己出去找。”王德东主动出击,来到绵阳市龙门蔬菜批发市场自荐自家的蒜薹。少了中间商环节,他的蒜薹以每斤低于市场价3角钱的价格优势迅速打开销路。

而从品质上来说,“我们的蒜薹打得略早,更鲜嫩,更受消费者喜爱。”此外,王德东还透露了其在蒜薹包扎上俘获消费者的“小心思”。

市面上销售的蒜薹,多以粽叶、草绳等包扎成一捆捆,粽叶水份大,草绳压秤,且多捆成三四斤的大捆。而王德东的蒜薹用小橡皮筋拴成每捆1斤多的小捆,更符合一般家庭购买需求。正是这一小妙招,让王德东的蒜薹走得俏。

王德东打包蒜薹发往全国各地。

全国蔬菜市场行情灵通,王德东在本地打响卖蒜薹的名号后,陕西西安、汉中的买家找上门来,接着又有山东寿光、潍坊以及江浙一带的客商,积累了不少的销售人脉,他的蒜薹收购批发业务也越做越大。

日进两万元,带农增收致富

熟悉行情又有渠道让王德东如鱼得水,这与他多年经营农业打下的基础有关。

年出生的王德东,是河清镇金光村人,早年学了几年手艺,苦于看不到前途的他19岁便决定回家种地。“谁说种地不赚钱,我偏不信这个邪。”当王德东说出这一想法时,父母很是震惊。毕竟,从王德东的爷爷那辈开始,他们家就已经不再务农了,更何况一个95后孩子能吃得下这份苦?尽管父母心中有担忧,但只要儿子肯干,愿意让他试试。

村民正在采摘蒜薹。

依托父亲经商的基础,王德东在周边村落流转了近亩土地。这片土地位于安州区稻蔬现代农业园区,规划面积5.3万亩,其中核心区1.7万亩,位于河清镇同心村、五海观村、金花村和同盛村。该片区种植优质水稻6万余亩,蔬菜5万余亩;依靠“稻-菜-麦”、“稻-菜-菜”的轮作模式,实现一年三季收获。

在这片土地上,莲花白、花菜、小白菜等蔬菜源源不断产出,直接销往江浙、山东、武汉等地。

“在我手下帮忙收购的小贩,有七八十号人嘞!”王德东说。

小贩借助灵活小巧的交通工具,将蒜薹以略低于当天定价进行收购,再以定价转卖给王德东,冲洗装箱后整车批发给外地批发商。一斤蒜薹,小贩能赚取两角钱辛苦费;王德东也可以赚取两角劳务费。“昨天一天卖出了11万斤蒜薹,日进两万元。”

年,村里建起了小广场,村民们便将蔬菜交易搬到了广场上。若距离同心村广场较近或不嫌麻烦且有气力的村民,则自己将蒜薹运送过来进行交易,直接跳过小贩,每斤能多卖两角钱,让他们也非常高兴。

河清镇同心村四组的邱福兰,丈夫在外务工,她自己在家种植了近5亩蒜薹。“以前害怕蒜薹烂在地里没有人来买,现在心里踏实了,只用骑着小三轮车拉到广场就行,白天黑夜都有人收货。”邱福兰说。

白加黑,一天近20小时的忙碌,王德东说虽辛苦却快乐。“看到乡亲们的农产品能以好价格卖出去,跟着我干的工人和小贩都能有收益,有种成就感。”他直言,经营销售渠道并无窍门,踏踏实实拿出品质好的农产品,讲诚信,客户就会越来越多。

“忙完这个月,我们的莴苣又该上市了,到时候还带着乡亲们卖个好价钱。”王德东笑着说。

后记:如今,乡村里年轻的“新农人”越来越多,其中不乏有想法有干劲的90后、95后,期待未来蜀乡更有看头,更加富裕,越来越好!

近期热点资讯

从“媒人”累瘫,到桃花自由“耍朋友”,那些桃园里你不知道的事……3·15晚会曝光“土坑”酸菜,企业相关人员被控制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欢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20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