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拾贝打蒜薹澎湃在线
2023/6/14 来源:不详
原创靳志华方志清河
北方人多吃大蒜,更爱吃蒜薹。蒜薹长于晚春、初夏季节,它用独特的辣素、大蒜素抵御了害虫的侵蚀,故属于纯天然无污染的蔬菜。蒜薹多用于炒食,我独钟情蒜薹炒鸡蛋,青绿的蒜薹配之金黄的鸡蛋,用温火烹炒,色香味美,悦目爽心,益身健体,不失为北方佳肴。
相对大蒜而言,多数人对蒜薹的概念却模模糊糊。如果没见过大蒜的株体上冒出的蒜薹,很难把大蒜和蒜薹联系到一起。其实,蒜薹是大蒜中长出的花茎,是大蒜的附属品,但蒜薹又不像是人体上可有可无的须发。蒜薹长到一定长度后,必须将其从蒜苗中抽出来,否则就会影响蒜的生长,就如同肉猪、肉羊一样,必须在很小的时候就要阉割。
将蒜薹抽出的过程,叫打蒜薹,大抵就是给大蒜“去雄”吧!
周末回乡下老家,看到田野里人们都在打蒜薹,一时心胜,也试着尝试一把,开始用力较小,蒜薹抽不出来;后来用力稍猛,要么蒜薹被抽断,要么扯断了蒜苗。看来打蒜薹是个技术活儿。老农说,打蒜薹不能着急,既要有耐性,更要有耐力。
打蒜薹的关键就是“打”,在没有工具的情况下,在蒜苗的腰部用指甲狠狠地掐一下,幼嫩的蒜薹被掐断后,再轻轻地用耐力抽,蒜薹就被完好地拔出来。用指甲掐的办法尽管很奏效,只是权宜之计,长时间地掐蒜薹指甲肯定受不了。后来,人们便想出了用铁钳子夹蒜薹的办法,但是夹的力度一定要掌握好,否则蒜苗就会被夹断,影响蒜的收成。去大蒜专业村采风,看到一望无垠的蒜田,心中不由地为蒜农打蒜薹犯起愁来。蒜农笑着说:打蒜薹的确是个费工费时的活儿,农业都进入机械现代化了,可至今机器仍然不会打蒜薹。不过,打蒜薹也很快,成手每日可打一百多斤。
蒜农们打蒜薹除具备熟练的技术之外,还有一个专门的工具,这个工具长约半米,木柄间插着一根铁棍,铁棍的一头焊结着一个呈弧形的铜片,铜片下焊结着一个小切刀。在打蒜薹时,一手拽着蒜薹,一手用工具从蒜苗的第一片叶子斜扎进去,切断蒜薹,轻轻抽出即可。
打蒜薹的工具有的叫割蒜薹刀,有的叫打蒜薹器,还没有一个专属的名字,却在乡村的集市处处可见,三至五元一把,是农民们自己的发明创造,后来“专利”被商人“偷”走,变成了批量生产。
史书记载:大蒜原产地在西亚和中亚,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把它带回了“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国人打蒜薹的历史尚无记载。勤劳的农民把大蒜种满全国的乡村,也让蒜薹之香送到千家万户。
每年蒜的价格也是高低起伏,蒜价高的时候,几块钱一头蒜,谑之“蒜你狠”;而蒜价低的时候,一块钱要买好几头大蒜,戏曰“蒜了吧”。蒜的价格直接影响到蒜薹的价格,有一年,不知什么原因,市场上蒜薹泛滥,少人问津,蒜农们算计着雇人打蒜薹要赔钱,然而不打蒜薹却要影响大蒜收成,无奈之下,只好放出口风:“蒜薹不要钱,随便打。”消息传出后,十里八乡的农民们都闻风而动,蒜地里人头攒动,挤满了黑压压的人,只两天的时间,几百亩地的蒜薹就一打而光。
不得不承认,在历史的长河中,农民们的生活就像打蒜薹一样,最有耐性和耐力,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农民们虽然没有创造历史,但是他们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进程;农民们的名字虽然没有被记载史册,但是他们的辛勤劳动和发明创造,哺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农民们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但是他们在千百年来的劳动实践中,发现、探索、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瑰宝。
十分幸运,我出生于农家,成为农民的儿子,继承了农民的朴实和善良,汲取了农民的的智慧和勤奋。虽然我现在离开农村,但我仍向往农村的生活,仍然愿意低下头,向农民们学习!
(转自年5月13日《牛城晚报》副刊)
原标题:《打蒜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