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学写字,75岁学写作,76岁开始接
2022/6/4 来源:不详北京皮肤病医院那家好 http://m.39.net/pf/a_8810613.html
文/彤话
后台回复“听课”,听免费课程
后台回复“写作”,加入写作群
学者梁文道说:“《乱时候,穷时候》出版之后,很多人奔走相告,觉得是本奇书,写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奇人。”
作家马国兴说:“阅读她的作品,想起老家俗语:不怕起点迟,只要起点高。这已不仅仅是老有所为,更是一个励志的传奇。”
这个励志的传奇人物,就是姜淑梅。
姜淑梅60岁认字,75岁开始写作,76岁出版第一本书。
如今她已累计出版了五部作品,这些作品分别获得了“中国好书”、“华文好书奖”等一系列奖项。
“每个字都钉在纸上,每个字都戳到心里”,“质朴的乡间叙述,不用华丽,就已动人”,这是粉丝对姜淑梅的最高评价。
姜淑梅从一个文盲,变成了出版数部获奖作品的作家,她的成功之路充满艰辛,写作经验更值得我们学习。
01
用坚韧和勤奋,扫清写作路上的拦路虎
姜淑梅,年生于山东省巨野县,她白天做衣服,晚上纺棉花,根本没机会上学。
年,姜淑梅随丈夫闯关东,做了20多年工人。老了之后,又像“打补丁”一样给各个子女带孩子。
直至59岁那年,丈夫突遭车祸离世,姜淑梅的生活跌入了谷底。
担心母亲一蹶不振,女儿想了个办法,“娘,你学认字吧。”姜淑梅犹豫着同意了。
想着容易做着难,姜淑梅为了认字,下了很多苦功夫。
她爱看戏曲频道,就边看字幕边认字。
还自创顺口溜、快板等,帮助自己识字。
从家里到屋外,只要碰到汉字她就留心学习,有时还向小孩请教。
识了字,她开始看《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后来看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檀香刑》。
75岁那年,她突然志气满满地对女儿说:“我有故事,我也要写。”
说到做到,第二天,她就自制简易书桌,开始写作。
刚开始写字时,她的手握不住笔,忍不住一直发抖,一天写不了几个字,写了十几天后,终于不抖了。
跟她一起学写字的两位老人,因为觉得痛苦,都放弃了,但她坚持了下来。
写字太慢时,她想到了父亲教给她的人生哲学:别在困难面前低头,要动脑筋解决问题。
解决办法就是,挤时间。
于是每天早上三四点钟,她就起来写。
俗话说,不怕慢,就怕站。
靠一笔一划手写,姜淑梅一年完成了十几万字的书。
她的写作经历告诉我们,写作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只要想办法,终会克服的。
02
遵循读者思维,持续“上货”
第一本书《乱时候,穷时候》和第二本书《苦菜花,甘蔗芽》,都是姜淑梅以亲身经历写的。
然而任何人都有素材枯竭的时候,姜淑梅也不例外,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她的解决办法就是“上货”。
姜淑梅口中的“上货”,即为听人讲故事。
录音笔、笔记本、笔,是姜淑梅的贴身三件套。
带着这三件套,姜淑梅就开始了“上货”之旅。
她时常去老年活动中心、敬老院拜访老人,听他们讲故事。
但有时运气不佳,跑了天,一无所获,姜淑梅也并不气馁。
她依旧主动跟老人们谈心,遇到不知咋讲的人,她就先讲一个,把人家的故事“勾”出来。
为了写出读者爱看的故事,姜淑梅对故事质量有自己的评判标准,那就是得“有劲儿”。
“什么是有劲儿呢?我感觉就是世上少有的、人们不知道的、感人的故事。”姜淑梅这样说。
听到“有劲儿”的故事,姜淑梅的眼睛就会发亮,说明她遇到了符合她标准的好故事。
有一次,姜淑梅跟一位大爷聊天,大爷讲的故事,没有什么独特之处,姜淑梅就放弃了这个素材。
再有一次,一位大娘也给姜淑梅讲故事,大娘是孤儿,一生坎坷,遭遇离奇,姜淑梅听了她的故事,认为非常曲折感人,值得写出来。
在黑龙江搜集故事,姜淑梅乐此不疲,但她不满足,还特地回到山东老家,走亲访友搜集素材。
有一次,姜淑梅无意中听人说,“小时候的小唱真有趣,我还想再听听那些小调。”这句话,让姜淑梅有了新思路。
她找到老家村里的人们,搜集小唱,凭借着自己的记忆和搜集来的小唱,姜淑梅整理出了第五本书《拍手为歌》。
搜集素材,让姜淑梅获得了无数个好故事,同时也收获了灵感和思路。
想写出好文章,需要根植于生活,并独具慧眼。
03
学习写作技巧,不怕反复修改
姜淑梅能够把故事写得好,在于她有一个好老师。
她的老师,是绥化学院教写作的张老师,也是她的女儿。
张老师在评价她时说,这是她教过的年纪最大的学生,也是最勤奋用功的学生。
姜淑梅开始不知道怎么下笔,张老师教她,写故事的感觉,就像旁边有一个人在听你讲故事,就想象这样的情景去写。
但真正写起来,还是会遇到很多困难,但都被姜淑梅一一克服了。
一、确定语言风格。
写不出华丽的语言,姜淑梅刚开始也犯了难。
深知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她就用白描的手法表达文字。
比如《苦菜花,甘蔗芽》中的这段:
俺胆小。老伴死了,俺就怕黑天,一夜一夜睡不着觉,睡着了就觉得老伴在俺身边躺着呢。这样朴实无华的语言,虽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写作就像说话,没有千篇一律的表达方式,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二、重视细节描写。
一次,姜淑梅写了一篇文章,被张老师连续批评,返工了三次。
这篇文章糅合了出疹子、三家合住一屋、大宿舍三个故事。
张老师说这三个故事,可以写成三篇文章,尤其是大宿舍,得写出细节。
姜淑梅一遍遍回忆,她想起来,住大宿舍时,半夜起夜的人,回来就找不到睡的地方了,有的人回来还睡错了地方;有打呼噜的人,吵得人睡不着觉,后来实在太累了,才睡着了。
姜淑梅添加了细节进去,故事变得真实而传神,令人诵读不忘。
三、反复锤炼语言。
张老师改稿时,发现很多语句不精炼,也要求母亲重新改。
于是姜淑梅仔细斟酌,能用两个字表述清楚的事,绝对不多写一个字。
比如她描写饥荒时吃的各种树叶:
洋槐叶子软,没味儿,吃饱了不难受。桑树叶子硬,也不难吃,就是吃下去难受。臭椿叶子还没吃到嘴里,闻着就臭,吃它的时候得闭着气。榆树叶子最好吃。
简单的几句,姜淑梅改了足足五遍。
正应了那句话,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耄耋老人姜淑梅,用浅白平实的语言,深入人心的细节描写,反复锤炼语言的精神,给我们呈现了一部部好作品。
04
坚持写作,源于热爱
刚开始,姜淑梅是带着倾诉的心情,把自己的真实经历写出来。
这些文字被女儿整理后,发到博客上,一位作家朋友看到后,认为写得不错,推荐给了《读库》。
后来文章发表了,还收获了三千元稿费,姜淑梅激动得一宿没合眼。
趁热打铁,姜淑梅又陆续发表了数篇故事。
76岁那年,姜淑梅的文章,集结成书出版,发行了六万册。
之后她一发不可收拾,六年间写了五本书,如今第六本书也已经完稿。
她在接受《读书》栏目采访时说:我为什么写作呢?写作给我生活中增添了一份乐趣,我越写越高兴。
她经常给年轻人勉励:年轻人不怕起步晚,千万别偷懒,不下真功夫,学不来真本事。
如今,已经85岁的姜淑梅,还在继续写作。
如果你也热爱写作,请学习姜淑梅,从现在开始,排除万难,坚持下去。
终有一天,会像姜淑梅一样,在写作的路上,开出灿烂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作者介绍
彤话,汤小小写作班学员。
4月份点评提高班,开始招募了。
感兴趣的同学,
可以扫描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