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百科知识知多少
2023/11/1 来源:不详大蒜
大蒜(英文名称Garlic;拉丁名称AlliumsativumL.),为百合科(Liliaceae)葱属(Allium)植物的地下鳞茎。大蒜整棵植株具有强烈辛辣的蒜臭味,蒜头、蒜叶(青蒜或蒜苗)和花薹(蒜薹)均可作蔬菜食用,不仅可作调味料,而且可入药,是著名的食药两用植物。
形态特征
大蒜为弦线状浅根性根系,无主根,主要根群分布在5~25cm内的土层中,横展直径为30cm。在植物形态学上,鳞茎本身是由变态枝条发育而来,其节间短缩为―“鳞茎盘”,茎盘的基部和边缘着生根系,其上部长叶和芽的原始体。经过花芽分化后,顶芽形成花薹,侧芽膨大形成蒜瓣。大蒜的繁殖方式为无性繁殖,繁殖器官为母体上的一个侧芽,即鳞芽。一个成龄的大蒜植株,由根、假茎、叶、花薹、鳞茎等组成。
大蒜的叶包括叶身和叶鞘。叶鞘呈管状,在茎盘上环状着生。多层叶鞘相互抱合形成假茎,具有机械支撑和向鳞茎输送营养物质的作用。
大蒜的花薹由花轴和总苞两部分组成。总苞中着生花和气生鳞茎,但多数品种的只抽薹不开花或虽可开花但发育花器官发育不完全,不能形成种子。一般品种在总苞能形成数个或几十个气生鳞茎,气生鳞茎可用于繁殖大蒜植株,当年一般形成独头蒜,用于独头蒜的农业生产。再利用独头蒜播种即可获得分瓣均匀、个头大且营养品质优良的鳞茎,通过这种有性繁殖方式来生产大蒜,即可消除大蒜长期生产积累的毒素,又可提高大蒜种性和蒜种活力,实现蒜种的复壮,增加产量,提高品质。
大蒜的鳞芽又叫蒜瓣,在植物学上是短缩茎盘的侧芽,是大蒜的营养贮藏器官和繁殖器官。鳞芽是由两层鳞片和一个幼芽组成的。鳞芽着生在短缩茎上,大瓣品种多集中于靠近蒜薹的1~2片叶腋间,一般每个叶腋发生2~3个鳞芽,中间为主芽,两旁为副芽,主、副芽均可肥大形成产品器官鳞茎;小瓣品种主要在1~4个叶腋形成鳞芽,每一叶腋形成3~5个鳞芽,形成的蒜瓣数多且个体较小,外层鳞芽大于内层鳞芽。
根据蒜瓣在茎盘上排列的轮数,可分为2种类型:一种在茎盘上交错排列一轮蒜瓣,一般为4~15个蒜瓣,这种蒜种多为大瓣品种,如紫皮蒜;另一种是在茎盘上排列两轮及以上的蒜瓣,一般为20~35个蒜瓣,多为小瓣品种,如狗牙蒜。
主要价值
大蒜营养成分相当的丰富,而且还具有很好的食疗以及药用价值。大蒜鳞茎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低聚糖和多糖类、另外还有脂肪、矿物质等。g新鲜大蒜含蛋白质为4.4g、脂肪为0.2g、碳水化合物为23g、粗纤维为0.7g、灰分为1.3g。大蒜中还含有丰富的含硫化合物,其中大蒜素具有杀菌、抑菌、抗癌、抗衰老等医疗保健功能。大蒜素的前体物质是蒜氨酸。大蒜中的蒜氨酸以稳定无臭的形式存在,在蒜氨酸酶的催化下形成无色油状物大蒜素。
栽培技术
播种准备
为防止大蒜在严寒冬季被冻死,生产蒜头要选择大头、少瓣、抽薹力弱、休眠期长、蒜头重50g以上的品种,生产蒜薹则选择抽薹早、薹粗长的品种,播种时期选择每年的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以大蒜能够在越冬前长到5~6片叶为佳,以减少冻害的发生。
播种
蒜头在土壤中生长、膨大,因此要选择土壤疏松、地势一燥平坦,排灌方便、富含有机质的肥沃的保肥水能力强的砂壤地块进行栽培。大蒜是悬状须根,根主要分布在5~25cm土层中,大蒜根系吸水肥能力较弱,播种前要求深耕、精细整地,深翻土壤30~40cm,整平土壤作畦,畦宽3m,且播种前,撒施基肥,一般施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3~4m3/㎡+尿素kg/㎡+磷肥kg/㎡+钾肥kg/㎡,施肥过程中切记化肥避免用量过大,以免抑制大蒜生长,影响产量,同时有机肥一定要充分腐熟,以避免生肥发酵烧伤蒜根,并引发蒜蛆等虫害的发生。规模化栽培时,播种一般适宜深度为3~4cm,密度为行距16~18cm,株距8~12cm左右,㎡栽4万株上下。大蒜播种方法有插种和开沟播种两种。
田间管理
追肥:①幼苗期:每㎡施入复合肥15~20kg以补充底肥不足。②花茎伸长期:每㎡追肥复合肥15~20kg,确保养分充足,促使其旺盛生长。③蒜头膨大期:蒜薹收获后,蒜头收获前结合灌水每㎡追施大蒜专用复合肥10~5kg,以确保丰富的养分促进蒜头膨大。
浇水:①大蒜播种后,保持土壤水分充足、且不积水,确保出苗整齐。②幼苗期,根据土质灌水1~2次,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苗增强幼苗抗寒性。③花芽、鳞芽分化期,及时浇返青水。④蒜薹伸长期,加强肥水管理,要连续浇水,保证畦面不干,以水促薹促进叶片生长,蒜薹采收前2~3d停止浇水,增加韧性,以利采薹贮运。⑤蒜头膨大期,在蒜薹收获后浇水,保持畦面不干,忌曝晒,防蒜头灼伤,直到收获前5d停止灌水,促进叶部的同化物质加速向蒜头转运。
其他:在各生育期及时除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