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蒜薹 > 蒜薹菜谱 > > 葡萄成熟时

葡萄成熟时

2022/9/12 来源:不详

白癜风怎么食补 http://m.39.net/news/a_6069863.html

1

-封面长期被林夕和黄伟文占据,每次想着要换的时候,找到一首歌查一下,结果还是这二位的。在此感激夕爷和Wyman二位,长期为我贡献封面歌词。

-《葡萄成熟时》呢,我一直和《苦瓜》、《陀飞轮》并在一起。但前两首都是“吃货”,所以一直盼着黄伟文像写“病态三部曲”一样,再给陈奕迅写一首“瓜果梨桃”之类的唱人生哲学的,凑一个“吃货人生三部曲”。

-香港的“两个伟文”都很爱、也很会讲道理。夕爷的词需要去品,要慢慢去回顾、回味,当历经到人生中的某一个时刻了,突然醒悟,前因不过执迷,实不该如何如何,或者悔不该如何如何;黄伟文呢,则是把道理讲成大白话,明明白白地跟你说事情是如何如何,日后应该如何如何。于是就有人跳出来说“高下立判”,还是俺夕爷写词有深度。实际上,关你屁事呢?

-是呢,一堆屁事。

2

-一到了三四月,总是照惯例感慨一番年纪徒长,岁月如常。

-翻了一下一百年前五四的历史,发现除了陈独秀七九年生、鲁迅八一年生,另有钱玄同章士钊李大钊等少数几个“八零后”以外,胡适、刘半农、傅斯年、张国焘、闻一多、瞿秋白、郑振铎、沈雁冰等响当当的人物全是“九零后”,一伙青年当时几乎搅动了小半个世界。如今的“同龄人”,却不知该如何说起。之前与人聊天,说起当代中国的作家,七零后里只有徐则臣等少数几个还在走正道,已经不太够看的了。冯唐、安妮宝贝等人,加上八零以后的作家,大多数都乘着新时代,走上了另外一条“新文学”的路;能够撑起场面的九零后,更是几乎没有一个出圈的。一片惨象。

-文化普及程度越高的当下,反而很多人得了阅读障碍症。

-在我们以为自己的目标是星辰大海的时候,实际上,我们不过是乘了纸船漂在别人家的浴缸里。

-困宥。

3

-小时候,白色的衣服是很难得的。要是穿了白色衣服,去人家地里偷地瓜,下河里偷鱼偷虾,钻苇甸子、和泥蛋、放火……一身泥草土灰回家,怕是会被骂死。所以我妈几乎不给我白色衣服,幸而我小时候也蠢,并不知道“俏不俏一身孝”的“时髦”打扮。可能是心里太阴暗了吧,最近开始喜欢白色衣服,总想要提一下亮。

-我们总在冬天期盼春天,在春天里怀念夏天。但过去的,是即将到来的,所无法覆盖的。

-生活只有掌控和被掌控两种过法。

4

-三月过得很慢,可是读书效率依然很低,我很想把原因推到图书馆一直闭馆,害得我在家里总是趴着、蹲着、躺着、侧着看书,脖子又酸了一个月。看书的时候又经常空着肚子喝酒,有下酒的书往往又止不住,结果头天夜里看了啥书,不论原本是否有清节,整宿都在脑子里回荡,声势浩大地开一场“同人大会”。书中人跳到脑子里,胸前戴着一张大白纸写着他们的名字,很多毫不相干的人一起干了许多与书里毫不相干的事。不是洛丽塔跟着村上春树唱了一出沙家浜,就是莫言带了萧红在高老庄卖猪耳朵,几个钟头都不安分;偏偏到醒了的时候,记忆全无,浑不记得昨晚发生了什么,只是到了上班的时候就无精打采、烦不胜烦。

-回正题。三月读了十四本书。正经算“书”的,只有几本,其它都算是“小册子”而已。

-还是从鲁迅先生说起。读过《且介亭杂文二集》和《呐喊》。

《且二集》基本上和第一册内容相近,但因为收录了不少为他人作的序,显得柔和不少。撇开鲁迅先生支持汉字拉丁化的馊主意不谈——当然,对此我还是想说一句,先生曾(就时间顺序来讲)支持白话运动,于是写出了《狂人日记》来实践,此后的作品,也俱以白话文写成;但其后,先生支持汉字拉丁化的时候,却不见其以纯拉丁式“新文字”著述作文。孤陋寡闻,实在不解——再除去刚说的“柔和”部分以外,多数都是在批判“文人相轻”(以此命名者计七篇)以及在“文人相轻”。实在是……有趣味得很。

《呐喊》基本上都零散在各出读过了,更不用说当成课文来学的那些。之所以到现在才记录上,是因为我并不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竟然买了这本书。当然,好饭不怕晚。《呐喊》算是先生最早期小说的集,十四篇小说中,虽清晰感受到先生未来思想的萌醒,但到底没有日后那么强烈。鲁迅先生在这时还未架起真正向旧时代轰击的巨炮,小说中的批判也还没有砍向封建社会、官僚主义等的根本。甚至说,首篇《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白话小说,在一种新载体出现的时候,引文部分仍然是文言作序,这是作者的口中讲出的;而正文部分,却须借着一个虚拟人物的笔端,方用白话讲述故事,好像是在说“我只是一个抄录别人日记的,讲白话的是他不是我,要真被人找上头来,我也有的说”。然革新实属不易,又是在根深蒂固了两三千年的时代风口,去劈斩出一条血路,不得不佩服一开始所说,由一个七零后、几个八零后带着一群“毛孩子”引发的这项运动,直接铺设了一条中国文学的百年光复路。

-按照大致的时代顺序,下一本是瞿秋白的《赤都心史》。涉及到意识形态,不敢乱讲。作为国内最早萌发新时代思想的先烈(我在猜怎么写会被平台和谐),瞿秋白在俄苏易帜早期就不远万里,前去取经,这种担当已经足够让我们钦佩百年。读完以后,我翻了几个版本的书评,基本上呈两极分化,叫好的捧得极高,踩杀的也极力否定,说真实的有,说可读性差的也有。可实际上,这本“日记”于年成书时,瞿秋白才不过二十二岁。在一百多年前混沌初开,满清的国锁刚刚被撬开、青年们接收到的新时代信息十分寡陋的背景下,一个二十二岁的青年,能有这般深入到意识根源、宏广到国家整体的“自我”、“个性”与“社会”、“民族”的哲学认知,恐怕和鲁迅先生比都占了上风。据书中所讲,瞿秋白和巴金的经历几乎差不多,都是家道中落,兄弟四散,(是的,我知道我不应该奚落文坛老前辈,但是)一个成为新中国的先驱、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另一……

对于这本褒贬不一的书,我认为放下作为“书”的载体不谈,这种出现在青年时期的思想之深,在现今都还忙着“追星”、“骂战”的社会,恐怕已是再难出现的了。

-另一个“九零后”丰子恺的《阿咪》,可以说是一本凑数的书。这应该是近几年出版社辑录的一本,前面有几篇散文,后面大半是丰老先生的漫画。之前一直觉得丰子恺和小他二十几岁的汪曾祺很相像,老小孩一般。本书几篇散文里,丰老先生一边要痛恨猫的贪污,总是偷吃家里的菜食,一边却要太太拨款提高猫的待遇,颇有一种猫的“顽性”——所以丰子恺笔下才会诞生出那么多有趣的漫画吧,也能那么直白地画出日军侵华的惨状。丰子恺身上有种民国时非富贵人家难有的“趣儿”。要说这是物质富裕才会有的闲心,那如今“康盛”时代,人人饱暖,却很难再有几个“丰子恺”。

-下一本是萧红的《呼兰河传》。相比《生死场》赋予的意识形态意义,《呼兰河传》似乎要更“生死”一些。前者更像是一个小地方的小人物的地方志,后者才真有了一些小说的样式。茅盾先生在序言里说这本书“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但是如果依书名所讲,将整个呼兰河当成一个“人”,把这本书当成这个“人”的传记,其中的祖父、小团圆媳妇、奶奶婆婆、冯歪嘴子等等便是“人”身上的一些器官、一些组织。那这本小说就是完整的、确切的小说了。凡其相关,都是关联。

另外,关于萧红本身我不太了解,但给我的感觉像早先读过的凌叔华,或者是“挣扎”在自己的出身里“痛苦”了一百多年的巴金(对不起)。虽是出身偏远地区,但家庭终归是富庶的,只眼见过而未曾经历过最底层的苦难,来描述他们的生活时,有了些“何不食肉糜”的异味。就像一个小孩子在烧死蚂蚁时,分了下心去猜了一下蚂蚁的心态一样。

这不像同时代的鲁迅先生,意识已经超越了阶级。萧红缺了一个根本的思考,以致于写一些消极的、抨击的内容都是潜意识的、自发的,就像小孩子单纯地讨厌吃青菜一样,并非刻意地批判。例如小团圆媳妇刚到胡家时“我”拖着祖父去看、而后眼见或听闻胡家对其施的一系列“法术”时的反应,又或者漏粉一家到漏雨的房顶上采蘑菇等,“我”并不是客观地旁观这些事情,而是带了主观的、“有趣”的心态去参与的,这样,“我”这个人物虽然有了温度,但也有了一些“俯瞰众生”的高位者姿态。

如果结合茅盾先生所说,萧红写《呼兰河传》其时,心境上“感到寂寞是难以索解的”,那这本书中消极的、潜意识的一些安排,或许也有了些因由。

-川端康成的《千只鹤》写得人心里痒痒的。一块黑痣,一旦长在胸口了,在活着的时候就再也不能逃脱了。生死、情爱、是非,俱在这一笼黑色底下被左右,摇摆不定。川端康成把一种深刻在骨子里的“日式纠结”写得太清淡、太柔美,也太入味了。后半部分,文子的几封信中,语言平和得甚至没有几个形容词,却能把风景的媚态写得让人醉醺醺的。川端康成的美,就像白纸巾浸在白开水里,无声无色,却快速浸润每一丝缕之间,无从逃遁。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我很不知道该怎么说我的感受。一大本书,几乎是熬了两个通宵才读完。前一阵演过电影版Lolita的苏·莱恩去世,心中一女神玉殒,心中无限悲痛……咳……话说,62版电影实在要好过97版,后者,怎么说,我只零星看过几个片段,碰巧有Lolita在院子里淋着水看杂志的镜头,深感美帝国主义的刚烈,杂志竟然都用防“水”材料来做,一种钦佩之情油然而生,怪不得有“前脑叶白质发育不健全者”盛赞美帝空气清新甜美。看过片段后,苏·莱恩的女神形象仿佛在心头烁烁放光,无法掩饰。

关于这本讲“精神病人”的书,假如不说纳博科夫那种令人恶心的掉书袋和掺杂着一堆法法法法法法法法语的装[哔]写法,从初始到最终的心理描写之细致简直令人发指。从一个犯人复述作案经历的过程中,所想、所做,精确到直接将现场画面以及亨伯特·亨伯特的脑子投到读者眼前,神经纤维的颤动都如一致。

插个题外话,在没有办法读懂原著的时候,翻译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本外文著作的传播。我没有看过他人译本的《洛丽塔》,不敢评价。只是很好奇,我读的这一版译者主万的身份究竟怎样,只查到他是大汉奸、卖国贼郑孝胥的女婿,却不闻其祥,疑惑得很。

-月底盯活动顺便读了一本金庸先生的《连城诀》,实在喜欢不起来。其他人都在说金大侠在这本书里想表现人性的阴暗如何如何,可如书中狄云一蠢蛋,这般性格,若不遭受这些不幸,我都觉得老天不公。金庸先生也是真喜欢这种“厚重皮实”的性格,郭靖、张君宝、石破天、张无忌、虚竹……一个个蠢蛋,一番奇遇,成为一代武学大家,开后世网络玄幻爽文之先河。

-王小波的《爱你就像爱生命》——先声明并且强烈抵制我所读的“译林出版社年版”。

按理说早就应该看一下王小波的这本“大作了”。心里一方面对于李银河教授过早公布出两人之间的通信有些不齿,另一边又有些感激她能够放下脸面、将爱人与自己的“真”面貌亮出来给世界看。

说这本书的内容的人太多了,大概是因为通俗易通,刚开始长痘的年纪就读得懂,而且“短小精悍”、不成体系、可以“随读随停”,所以受众比较多吧。当然,我也是极其后悔没有早十年拿来读一下,以致于当年写情书的时候总是要嚼着笔头使劲揪后脑勺自己想词。另外,其实除了赤裸裸的情和爱、以及满是卑微和求生欲的恳求以外,王小波和李银河教授在信中提到的一些关于文学、人生的看法,也很有看头,很多是二十郎当岁的青年对于人生的真实感受。

这里想说一下译林出的这个版本。我没注意责编是谁,但是不管是谁吧,爱谁谁吧,读的时候想到前不久和朋友谈到几年前国内一些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工作状况,早上去到单位,烧上两壶热水,晃晃悠悠掇出盆来,两腿一蹬,烫一上午,喝茶看报,两暖壶洗脚水喝完了,也到了吃午饭的点了。这个编辑估计就是这么个玩意。勘校的时候看了半个月脚,临付印前匆匆略了一遍便草草付事。错字乱版,排序毫无逻辑,前后时间错乱等等“小问题”就不说了,有的页张就只印了一小行,统共十几个字,下面空着一大片纸。老祖宗“敬惜字纸”的美德全在洗完脚喝水的时候忘了吧?说实话,这种喝完洗脚水就吃饭午休的工作,我是真心眼馋。但是,要我说,译林还是老老实实去做自己的外文引进,做好报摊上五块钱一本的撕了封面的过期杂志也很不错。外国那么多好作品等着引进,既然中国文学版面都排不好,就别瞎掺和了。

-另一本很让人“热血沸腾”的书——莫言的《檀香刑》。莫言在书里很少袒露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即使在前言后记里,也有些“故作神秘”。大概这就是他的作品所伟大之处吧——一切都留待读者自行解读,其中妙处,因个人经历不同,各有感触。

后记中莫言说这本小说是以“声音”为根本——猫腔的声音和火车的声音掺合在一起而成。这两种声音之下,隐藏了无数细小的声音。县令钱丁在晋升与爱民之间犹疑声、赵甲为旧时代砍下九百七十八颗人头的“咔嚓”(我也不知道砍头是什么声音)声,孙眉娘盼望情郎的柔情心声,孙丙参与义和团呼唤乡亲推翻德军、对抗现代文明的号召之声以及檀木钉进孙丙身体的敲击声……

我在读的时候总想起很小的时候,县里(那时候村里还是习惯把胶州市叫做胶县)茂腔剧团——就是莫言写的“猫腔”,另外“胶东的溜腔”现在叫做“柳腔”——下乡演出,在村大队旁边搭了台子,唱的什么完全听不懂也完全不记得了,只记得一个裹着额带的驼腰老太太唱得很是惨戚的调。小孩子不爱听,就在台下窜来窜去瞎闹,或者守着炒花生瓜子的锅闻香味。要我说记忆里最早的声音,或许也是这乌泱泱的热闹悲惨的茂腔调子。

在声音之外的,莫言老师的作品里有一种能够理解但未曾经历的农民和动物之间烙刻很深的关系。他心里还有这种印记,所以在我读过的几本书里都有这些深刻的印象。如这本书里的狗和赵小甲通过老虎宝须看到的各种人的“原型”或“脱生”,再如《四十一炮》里的牛,《天堂蒜薹》里的驴和羊,以及直接用动物命名的《蛙》。如果说农民过着的是最贴近土地的生活,那么这些常见的马牛羊鸡狗,则是在农民和土地中间的缝隙中,更加靠近土地的生灵。它们像蘑菇一样贴着地面,拱起呕烂在泥土上的腐叶。

至于官和民之间、官和官之间、清和德之间、落后封建和现代文明之间、农民和文明之间、人情和正义之间、愚昧和大智慧之间等等诸多的矛盾,我想,不过是莫言在营造这个以庚子闹拳为背景的小县故事下,自然生出的东西。

莫言写的,似乎一直都是土地,而非人情。

-村上春树的书读了有十本多了,《寻羊冒险记》是读的第四本长篇。早先就留意过村上的比喻,说得不恰当一些,叫做“无所不用其极”。到了这本,从头到尾认真收集了一下,一共四五十个比喻,无不是恰到好处又“语不惊人死不休”。林教授的前言我直接放弃了,不知道他是怎样解读的。只说我,整本书读出来一种强烈的反战意向,温顺的羊,稍有错位的二战年份,以及鼓动“羊壳”的不存在的消失的羊。其实无所谓,村上从来都没有在讲故事,事也好、人也好,都不过是打他自己内心分离出来的一束思维。说到底,他只是说了他想说的,说完就罢了。而我们作为读者,则开始了漫无边际地揣度之路。揣度、揣度,不过是猜测而已。

-情爱作家渡边淳一先生的《女优》,很……让人头疼。小说家写传记,就像现在的媒体写新闻,只让你看他想写的那些,对于传记的主体很有些偏颇。

就算是“网红”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也很难脱离作者个人的倾向,去着重表现他想表现的关于书中人物的性情、动向、人际关系等。毛姆把高更写成了他想写的样子,渡边把松井须磨子写成了他想写的样子。

高更还好些,毕竟是传奇人物,多少有点听闻;但松井女士对于我这个孤陋寡闻的人,实在是过于偏僻的知识点了。这在人物本身就没有太大兴趣的情况下,加上渡边先生悠然平淡又过于细枝末节的笔触下,显得太漫长了一些。

此外,渡边先生是写男女情色小说的“专业户”——虽然我不了解真实的松井须磨子,但——书中还是以男女出轨、家庭及感情纠纷为重心。我并不是说排斥这样做,明明是一部人物传记,偏给写成了桃色小说。

而偏偏日本作家笔下那种慢悠悠、起伏平淡的文学传统态度,又实在将这种本该爆发的情感写得过于压抑。让人有种牙缝嘬出血来才有点肉腥气的乏味,但另一边又实在是好奇,于是就继续一边嘬牙花子,一边快速翻页、只看重点。

此外,渡边先生这本书有点太过于“莫名其妙”,人物性格仿佛是泥做的,随着情节的模子任意拿捏,前头说小林正子家风严正、自认虽然虽然离过婚但还是个情感忠贞的女子,到了后面崭露头角、改名松井须磨子后,突然没来由地成了个水性杨花、玩弄男子的“荡妇”,除了前面交待过两三次说正子性格好强能够让人有所联想以外,对于这个突然地变化,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贾平凹的《高老庄》应该是这个月读的速度最慢的一本,几乎花了一天一夜。不是多难读,也不是多深奥,只是读的时候脑子里一直在播放陕西话的语音,老是走神去听声音了,太慢了……这也是第一次读贾平凹的整本,没什么太深刻的感受。高中的时候读《秦腔》,才十几页就开始操着剪子铰自己××,和前桌一起臭骂太奇幻了,直接丢开去读苏童,结果后半截也操着剪子铰了自己的××,这帮中年男作家啊……不过,贾平凹是把人情世故活到魂儿里了,人、话、人情、关系,都有深深的根扎在关中平原上。看书中人的对话,就像小时候村头的老头扎堆晒太阳、讲老事一样生动、拿人。

-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先前在青岛有过寥寥几场演出,倒是一次也没赶上过。前两天拿来凑数,读了一下剧本。戏外的人成了戏中的戏,组成完整话剧的两出剧中剧,一部是互相深爱却被迫分开的悲剧,一部是被出轨后误入桃花源的喜剧。单看喜剧,荒唐可笑。单看悲剧,难掩伤心。一喜一悲,矛盾重重,妙啊。

5

-三月电影没看多少。月底发奋补了一下,一共才十一部。

-好莱坞的几部,《血战钢锯岭》《七宗罪》《沉默的羔羊》差不多,讲道理,讲道理,讲道理。想吐槽一下《沉默的羔羊》,和《三体》的程心一样,电影最大的败笔就是同样脆弱、懦弱的女主Clarice。但是不一样的是,三体的程心因为懦弱反而多了很多人性的更升华的东西,并且程心的存在是合理的。但Clarice不同。凭着赌气进了FBI做实习特工,从头到尾被自己的懦弱支配,这一脑残的脑残设定就是不合理的,为了突出汉尼拔的恐怖,刻意制造扯淡的性格冲突来衬托。能赌气赌到FBI,却因为一次调查崩溃……真是“迷”。如果FBI都是这种人,阿拉斯加早就回归俄罗斯了。

-李安的《色,戒》,就有了一些东方的哲学在里边了。提出一个十分深刻的东方哲学问题:为什么梁朝伟饰演的大汉奸易先生会让人恨不起来反而有些可怜呢?我猜答案是因为脸,不信换郑则仕来演一下试试。

本来应该是秘密的事,不仅要讲清楚,还要演出来,真的很难找最佳的点。就像最后在珠宝店,听到“快走”就不顾形象奔逃的易先生,竟然对王佳芝慌乱的东张西望毫无反应。一个习惯过度解读、心思慎秘的人,大概不会以为这是一个女人在拿到名贵戒指之前的紧张吧。

整部电影可以吐槽的也很多。首先,邝裕民如果不是王力宏来演,可能会更好一些。和《爱情公寓》里曾小贤扮的“为革命,保护视力,眼保”这一段一模一样,完全跳戏。剧情,用胡一菲的话说,“快开学了,再不杀就来不及了”,结果,一群“进步青年”丢了节操不算,连命都赔了。

-姜文“封神之作”——《鬼子来了》里边,我看出很多日式镜头来,很有大岛渚、黑泽明的既视感,像“大哥大嫂过年好”前面村民把按照和服的样式穿着花被窝跑来的慢镜头,这样的拍法就像德国人讲纳粹的劣行。不像从地道战、地雷战开始的“抗日神剧”,《鬼子来了》太真实,例如日本兵进村发糖的场景,我在老人嘴里听到过很多次,这在侵略者眼里,和“喂”一头小猪崽可能没什么区别。日本人压抑的性格中的极端两面也表现了出来,极致的温顺和极致的暴烈。总之,堪称“神作”。另外,想起来一部八一厂拍的“神作”——《我不是王毛》,被低估和忽视的上品。

-一部动画电影《辉夜姬物语》,看完心情十分复杂。高畑勋导演的绝唱和日本最早的文学作品结合在一起,终与始完成了一次“渺小”的轮回。

《竹取物语》可能是日本历史上最美的故事了。来自月亮的辉夜姬,出现在现实的世界上,被凡人觊觎,如窥伺奇物珍宝一般看待辉夜姬,可双手握不住明月光,不属于这个世界的,终究会离开。日本也是受封建荼毒极深的国家,可惜。

就好像孟姜女的故事,现代流传最广的,并不是西汉时期甚至更早就出现的杞梁妻版本,而是明清时期,经过宋元“理学”(或者应该说是“士大夫学”)统治荼毒后重编的故事,孟姜女只因为袖口露出一节手腕,被穷酸的范喜良看到,在“沾衣裸袖便为失节”的社会却须下嫁于他,后来才是我们从小听说的哭长城的故事。生于明清的人,怎么能理解秦汉时期民风的剽悍和男女关系的开放。如此看,电影中一些如“月宫天人竟然生者菩萨像”等问题,其实是可以理解的。没有致命失误,反而有些小惊喜,78岁尚能有这样的作品交出,让人叹服。

-男神和女神们主演的《蓝和白形成的蔚蓝色》,很短。十几岁的宫崎葵、苍井优和小栗旬,光看脸就够享受了。短片讲的是校园欺凌的题材,隐约记得日本讲校园的电影都很喜欢用这种“轮回”的说法来讲故事,即一个走过这条路的前辈回头对后来人讲道理的热血沸腾或者温情感人的做法。天台的门,对于“小小葵”而言是一条死路,也是一条“活路”,“小小建国”则把她死路堵死,给了她一条活路。于是,希望的承载就从死变成了活着。因为源自于曾经的挚友“小小优”,校园霸凌变成了直扑心灵的打击,“小小葵”的反抗在演变成懦弱之前就已经瓦解了,是所谓“最坚固的堡垒,从内部可以轻易摧毁”。

-其它没意思不说了,最后吐槽一下陈可辛导演。看了他05年导的《如果·爱》,我猜测他和一众主演都是受了什么人情绑架才拍出来的。电影里的调调真的是太“拿捏”了——不是做作,就是“拿捏”。像高中生写作文,开头跑题了,后头拼命往上边凑。凑到最后,啥青岛青海的都些啥……就是理想爱情那一套,搞个戏中戏出来,除了周迅自然一点,金城武和张学友……说真的,就这三个人,哪怕坐在一块啃一百一十分钟玉米我都乐意看,结果给拍成那样,这不糟践人嘛。

6

-你不过是我这一刻的思维的狂欢。

-我在心里围圈了一个既深又广的堰塞湖,不断排进七彩交融的、不交融的颜料,它们既不干结又无法倾泻,于是积水愈多、堤岸愈高。

-等待着别人给幸福的人往往过得都不怎么幸福。

-人和人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起始于盼望别人未来过得不好。

7

-月底又失了业,虽然走都走了,众目睽睽之下,不应该再说什么。然而实在是觉得搞笑。

-近两个月一直在补《锵锵三人行》,现在网上能找到的很少,大多数都被和谐了。

好的节目越来越少,大多数都像抖音一样,追求短、快、准、稳,直搔痒处,搔完就完。一群“明星猴子”蹦来蹦去、撕来撕去,演完儿子演爸爸、演恋爱演结婚,以前老觉得《楚门的世界》太荒唐,怎么可能会有人看这种无聊的节目,现在再看,《楚门的世界》简直高明多了。毕竟和谐时代,总要照顾多数人的“品味”。反过来想,在很多人看来,盯着三个人空口叭叭二十多分钟才是真的无聊至极并犯有一些神经病。

-想到另一个节目《奇葩说》,只在好几年前看了不到一期,近来如何不清楚。当年的感受就是所谓“辩论”,不过是一堆人强行找理由,自圆其说,试图把自己的思维灌输给别人,讲的都是一些很私人的观点,最近又有一些《奇葩说》的演员闹出一些“独”家新闻,更可见某些嘉宾的偏颇和偏激。以自己的想法影响别人,和思想的碰撞,完全是两种概念。这种强行引战的节目,怎能因为辩的是一些无关“痛痒”的破问题就被忽略。

-断网的时候,正常人大概会想一下怎么解决,怎么把网络变得稳定,而不是“嗐这网就这样习惯就好了”。

-落花无意与春争。

8

-傻人有傻福。

9

-如何看待?如何评价?为什么?有哪些?你见过?有没有?……

-现在这个时代,最不缺的,恐怕就是言论了。

-所谓双标,标的是什么?

-人摔倒了,要么爬起来接着走,要么就滚一边去,别碍着别人。

00

-趁金星还在正西,我带你去银河喂猴子吧。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17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