饼焖天下香
2023/3/19 来源:不详本文转自:河北日报
□张风奇
每次回老家,饭口,就有乡亲招呼:“来一盘儿冀州焖饼吧,好吃哩。”外来食客,如果到了冀州,不吃焖饼,肯定也成一大遗憾。
故乡冀州,地处冀中平原,盛产小麦。一到丰收时节,放眼望去,田野上涌现出大片大片的金黄,随风起伏的麦浪一波连着一波涌向天边。少时,在乡下,常见邻居老伯,顺手捋下一两个麦穗儿,放在双手掌心揉搓几下,“噗”的一声吹去脱下的麦壳麦芒,将掌心的麦粒儿投入口中咀嚼几下,拍拍手自语道:“该开镰喽。”随即,就是一场紧张繁忙的麦收景象。收下的小麦被磨成面粉,便可制作成蒸馍、烙饼等多种面食,烙好的面饼,切成细丝就是制作冀州焖饼的主要食材了。
史料记载,农历二月二,冀州百姓就有吃焖饼的习俗。吃焖饼,首先要和面热锅烙大饼,其中就隐含了一层“烙干大田不生虫”的美好寓意,同时,也昭示着庄户人祈求避开天灾虫害,迎接风调雨顺好年景。
老辈人讲述,冀州焖饼有着悠久的饮食文化和历史渊源。据考证,其源于明朝,甚或更早,到清朝时声名远播。尤其清末民初,受“幼而读书,长而经商”的传统观念影响,外出京津等地经商的冀州人,形成了著名的“五金帮”“杂货帮”“古玩帮”等群体,一些由冀州人在外地开办的饭馆,为招揽乡客,都少不了冀州焖饼这道特色主食。
冀州焖饼,实属乡间美食,好吃不贵。品尝的人多了,口口相传,吃着顺口,便得以传承下来。前不久,到北京琉璃厂,结识了开古玩店的冀州老乡。那位年长的店主当天午餐吃得正香,他乐呵呵地说:“自个儿做的,一盘肉丝豆角焖饼,一碗蛋汤,几个蒜瓣儿,这是咱冀州焖饼的标配。老家的味道,就好这一口儿……”
当然,冀州焖饼也算一种很家常的面食,当地的饭店酒楼随处可见。每次回老家,与亲人聚餐,家人都要点一盘冀州焖饼,色泽金黄鲜亮,饼丝不粘不连,口感筋道松软,再配以蒜薹、黄菜、豆芽与豆角等食料,可荤可素,老少皆宜,提振食欲。席间,掌勺的师傅说,所用面饼需特殊烙制,擀薄烙熟,不超三层,俗称“包袱饼”,然后手工切丝,精细均匀。传统的冀州焖饼还需用一口特制铁锅,铁锅传热稳定且均匀,易吃汤而不粘锅,是一般炒勺所不及的。焖制过程讲究“老汤香油,先炒后焖,盖锅回味,翻勺出锅”。
其实,冀州焖饼的传承就在家家户户的灶台间。故去多年的父亲,就曾是一位做焖饼的高手,他时常念叨:一斤饼丝,三两老汤。所谓老汤,是由新鲜的猪骨、牛骨、羊骨或鸡骨熬成的。通常,家用没有那么讲究,也不凑手,多用清汤替代即可。首先是热油下锅,大火炒香底料食材,然后,加入适量老汤、饼丝文火焖。要确保饼丝既不能发干,也不能粘软,火候就掌控在炒饼与烩饼之间,否则,就不是正宗的冀州焖饼了。
父亲自幼喜欢京剧,每次在焖饼时,总不失时机地哼上几句戏词儿。他说,民国年间,京剧名角奚啸伯先生每次来冀州唱戏,都点冀州焖饼。一次,天降大雨,手下伙计图便捷,就到附近一家小店买来一份看上去相似的炒饼,可惜,火候不到位。想不到,奚啸伯先生第一口就品出来了。要知道,骗了眼睛骗不了味蕾,不是正宗做法,就不是那种味道了。
“冀州霸气未全收,漳水潆洄抱远楼。”史上,曾为“九州之首”的冀州,经历了沧桑巨变,伴随历史发展的进程,步子迈得更稳、更扎实。自古,冀州好客,朋友来了,自有好酒好菜招待,一盘好吃的冀州焖饼,总不失时机地端上餐桌。故乡焖饼,竟也变成了天下美食。
冀州焖饼好吃,果然名不虚传。几丝焖饼,不但香透了冀州,还名满天下,最要紧的是,俘获人心吧。